在曹操接掌大权,迫使汉献帝迁都之际,汉献帝秘密写下衣带诏,试图联合刘备等人一举铲除权臣曹操。计划泄露,除刘备外,参与密谋的众人皆被曹操严酷地处决。很多人以为汉献帝在曹操的强势面前不敢有所动作,其实不然。他不能公开反抗,否则曹操会找理由废掉他,另立天子。这次我们要讲述的成语“如坐针毡”,就与汉献帝的衣带诏事件息息相关。
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吉平等人被捕后的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吉平苏醒后,愤怒地痛骂曹操,而王子服等四人则面对曹操的质问,心神不宁,如坐针毡。曹操质问他们是否与董承共谋反事,四人只能支支吾吾,隐讳其词。随着曹操的追问和庆童的证词,四人更是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坚称无辜。曹操并不相信他们的辩解,威胁他们如果今晚不自首,将难以宽恕。四人被拿住监禁,陷入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中。
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如坐针毡”形容的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的状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杜预传》中,描述的是杜预因直言敢谏而遭到太子的报复,置针于他所坐之处,刺之流血的情景。而在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中,王子服等人在面对曹操的质询时,也体验了这种如坐针毡的感觉。
历史上的“衣带诏”事件确实发生过,发生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事件涉及的人物和情节在《三国志》、袁宏的《后汉纪》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有记载。“吉平”这个名字却是虚构的。实际上参与密谋的太医姓吉,名叫吉本。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吉本与耿纪、韦晃等人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发动叛乱攻打许都。相较于历史记载,小说中的故事将吉本叛乱的时间提前了十八年,并虚构了他参与衣带诏及毒杀曹操的情节。这样的虚构体现了正直朝臣对曹操篡政的愤怒和反抗情绪。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和虚构的故事相结合的文章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也感受到曹操专权引发的和紧张气氛。